什邡市元石鎮(zhèn)箭臺村“傳統(tǒng)智慧育新人”工作
作者: 發(fā)表時間:2018/7/27 9:45:00 瀏覽次數(shù):
元石鎮(zhèn)箭臺村下轄18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1400余戶、3600余人,,其中青少年482人,。近年來,箭臺村按照“村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產業(yè)集中培育、文化集中打造,、農民持續(xù)增收”的“四集中一持續(xù)”發(fā)展思路,大力推進現(xiàn)代設施農業(yè),、休閑觀光農業(yè),、川西民居特色農村住宅群等功能區(qū)建設,初步形成了集休閑觀光,、餐飲娛樂,、采摘體驗、騎游健身等功能為一體的“花信箭臺”,。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箭臺村成功創(chuàng)建為德陽地區(qū)唯一的“全國休閑農業(yè)與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獲評“中國鄉(xiāng)村旅游模范村”,,并順利通過專家驗收創(chuàng)建為目前什邡市唯一一個國家3A級景區(qū),。
元石鎮(zhèn)箭臺村關工小組積極爭取市委宣傳部、市關工委,、市文聯(lián),、市文廣局、共青團什邡市委和鎮(zhèn)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十方文化服務中心出資打造“箭臺文驛”文化陣地,,圍繞家風家訓,傳統(tǒng)文化傳習開展鄉(xiāng)村青少年關愛和培訓活動,。
一,、家風家訓助力鄉(xiāng)風文明
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歸屬,。家庭教育不僅塑造著我們每個人的“模樣”,更通過一個個個體,從根本上勾勒了我們這個國家與民族的面貌,。作為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家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通過家訓這條紐帶,,連接起歷史與現(xiàn)實。見字如面,,當先賢穿越時代的風塵與后人隔空對話,,共同凝聚和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關于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智慧,,它澤潤后世,,延綿不絕。
“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助鄉(xiāng)風,,讓文明鄉(xiāng)風勁吹廣袤田野。”結合元石鎮(zhèn)提出的和睦家園建設,,開展“和睦家庭”評選,,兩屆的“和睦家庭”,采取組織推薦,、群眾推薦和自薦的方式推薦候選人,,經村民議事討論確定,再組織文藝志愿者整理家風故事,、提煉家訓,,書寫家訓,邀請市領導贈送家訓,,開展表彰活動,,目前共評選20戶和睦家庭,整理家風故事,、提煉家訓20條,,讓一個個好家風故事在鄉(xiāng)里廣為傳播。
二,、用傳統(tǒng)技藝滋養(yǎng)青少年心靈
一是以書法切入,,聚集人氣。什邡是書法之鄉(xiāng),,學練書法之風盛行,,以書法義務培訓入手,廣泛招募文藝志愿者,,2014年利用箭臺村會議室,,面向全箭臺村適齡少年兒童開展書法公益培訓。孩子通過對經典的臨摹來學習書法,一張張作品展示這孩子們對墨線的組合下的漢字魅力,。參加培訓的青少年由初期的10人慢慢的增加到了30人,,因場地有限,人數(shù)受到限制,,很多前來參訓的家長和孩子深感遺憾,。2015年“箭臺文驛”改造完成,書香氣息濃厚,,在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內讀書對孩子來說既是一種享受,,也更容易接受。培訓方式也從單純的書法培訓逐步拓展到美術,、泥塑等多種傳統(tǒng)技藝培訓,,再到古代詩詞和現(xiàn)代詩歌經典的誦讀、講解,,輔以勞動體驗和體育運動,,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完成從技藝到文化的轉變。比如:孩子剛來培訓時,,亂動課堂器具,、亂扔垃圾、說粗話,、大聲喧嘩等生活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變得禮貌,,有序了。每次課前走進課堂或選擇閱讀,,或選擇下棋,。截止目前,“箭臺文驛”共舉辦培訓班500余場,,參訓青少年3000余人次,,在市關工委的支持下連續(xù)舉辦了六屆“弘揚國學 傳承經典”鄉(xiāng)村青少年夏(冬)令營,箭臺村80%以上的適齡兒童已經完成了至少一次輪訓,。
二是以“孝”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種子。培訓內容不斷豐富,,加入了《論語》,、《大學》、《詩經》,、《三字經》,、《二十四孝》等經典名著深化講解和賞析,去年暑期夏令營還專門邀請北京大學博士賴和平為孩子們講解《對國學的認知》。兩年多的培訓以來,,有10多個孩子幾乎是從未中斷過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已經至少在這10多個或者更多的孩子中埋下了一顆等待發(fā)芽的種子。比如:有一天課堂上,,出了個“愛”字的含義分享,,一個小女孩主動上臺,先說道在箭臺文驛體驗到了老師們的愛,,然后分享了自己生病了,,媽媽一直在身邊......然后哭了起來,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會在意我們身邊的愛的事件,,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看似小小的分享,也許是一種愛的喚醒,。
通過開展書法,、美術、古琴,、茶道,、傳統(tǒng)體育、圍棋等傳統(tǒng)文化項目的培訓,,開發(fā)青少年的眼,、耳、鼻,、舌,、身的覺知系統(tǒng),把孩子們從小培養(yǎng)成為“審美的人”,。
三,、以”愛”的名義做好公益培訓志愿者
經過四年來的培訓,透過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課程和“愛”的教育,全面啟發(fā)青少年的天賦,、秉性和人格塑造,。不僅得到家長的認可,而且吸引了各領域的志愿者參與,,如教國學的大姐姐老師華玲露,,三年多來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教京劇的鐘祥君老師一直堅持每周給孩子們傳授京劇唱腔和表演技巧,;教美術的肖功平老師致力于視覺感受力的打開,;教太極和書法的溫發(fā)森老師致力于學生專注力的培養(yǎng),。志愿者們在教學中,學習大量教育學先進理念,,實踐到教學中去,,有了理念和實踐的支撐,制定出以提高青少年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和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案,。通過體育、自然,、美術和書法等培訓課,,促進青少年內在精神力量的成長并發(fā)展出高級的美感,將青少年的生命感,、價值觀和創(chuàng)造力喚醒,。
趁著這良好的勢頭,我們從孩子入手,,以家為核心,,以傳承家風為切入點,以“愛”的教育為根本,,以文藝活動為載體鋪開箭臺村的“和睦家園”建設,。我們深信,通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傳統(tǒng)智慧滋養(yǎng)熏陶,,全村青少年定會健康成長。
|